发布时间:2018-11-13
中国10月新增贷款创一年新低,社融增量环降七成至逾两年低点,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持续萎缩,进一步验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现实,货币仍将维持实际宽松。
中国央行周二(11月13日)公布,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低于此前路透8,620亿元的调查中值,并创下2017年10月以来新低;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0%,亦低于路透调查中值的8.4%。
央行网站刊登新闻部并显示,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较上月的2.21万亿元大降近七成,并创下2016年7月以来新低。
主要数据: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路透调查中值为8,620亿元
--10月末M2同比增长8.0%,路透调查中值8.4%
--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路透调查中值13.3%
--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
--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97.89万亿元,同比增10.2%
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
非标继续萎缩,被动收缩 主动融资需求下降共存。尽管理财新规对理财投资非标有所松动,但非标等融资渠道仍受阻并继续大幅下降,一方面四季度非标到期量较大,另一方面或反映房地产商融资需求大幅,这从下半年土地成交增速骤降可以看出。企业债券融资1381亿元,同比少增101亿元,尽管疏导信用传导的政策频出,但等评级信用债融资仍受阻,恢复不明显。考虑到去年非标在资产新规之前冲量等效应,后续非标规模仍存压力。民企纾困有望撬动一部分新增融资,可望起到对冲作用。
宽信用仍缺少微观响应,融资渠道收缩到融资需求演化,经济惯性下行,债市仍是安全阶段。9月份以来宽信用政策频出,但宽信用效果仍未见效,宏观政策需要有微观主体的响应,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风险偏好降低、行业政策限制等,同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过程中,也导致银行信用投放能力受到极大压缩,出现了融资主体和资金方之间的错位。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仍认为宽信用很难一蹴而就,变好之前仍存在先变差的可能。
我们在今年一个最大的判断就是金融防风险引发的融资渠道被动收缩,但10月金融数据或反映融资需求主动收缩,尤其是房地产领域,这将导致广谱利率由分化到收敛。高质量发展要求叠加政策仍处于等待相机抉择阶段,减税等结构性政策利在长远,对短期经济的托底作用不明显,经济很可能处于惯性下行阶段。未来宽信用的核心要看中央如何加杠杆(关注赤字率)、非标政策调整,民企纾困等撬动一部分社融增速,但并不进入实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仍建议投资者挖掘三个债市洼地:中长端、民企龙头和城投债,适时埋伏转债博弈中期股债强弱切换。债券市场短期主线仍是基本面无忧、理财配置压力主导,坚持高等级信用债息差 把握长端利率债 博弈政策敏感资产组合 逐步埋伏转债。实体主动融资需求下降将是明年流动性的主题,广谱利率将重新收敛,期限利差有望收窄。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
非标继续拖累,社融增速再降。贷款的同比增量中,居民全靠短贷,企业全靠票据,说明居民购房步伐放缓、地产销售面临考验,而企业融资意愿弱、借的多是短期且利率更低的票据融资。
货币维持宽松。当前口径下社融存量增速从9月的10.6%继续降至10.2%,而我们测算不含专项债的社融存量10月增速从9月的9.7%降至9.3%。总体来看,10月社融增速继续下降,且信贷同比增长明显放缓,央行在三季度货政报告中指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要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未来将进一步支持改善民企融资,也反映了当前融资面临的较大困境,因而货币仍将维持实际宽松。
☆国海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 胡聂风:
社融数据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新增人民币贷款较少,仅7000亿左右,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而按照月度信贷投放规律应该在9000亿左右,并没有延续8、9月份的增长。其中,新增企业贷款拖累了信贷数据,而中长期企业贷款较去年同期继续出现-1000亿的较大负增长,表明宽信用效果有限。
往后看,在金融顺周期的作用下,政策难以推动银行大规模释放信贷,而表外融资收缩缺口依旧较大,政策前期已经在大幅松动,但是效果仍待观察,感觉政策上短期不可能会有所大动作,因此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
具体来看,年内可能会定向降准,这个应该确定性稍微大些,其他的像减税、基建暂时不会,降息的可能性现在看不大。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蔡浩:
10月社融呈现断崖式下滑,仅为前值的1/3,与去年同期相比,也近乎腰斩。影子银行持续萎缩仍旧是社融断崖式下滑的主因,而新增贷款不及预期、地方债发行高峰期已过及10月股市动荡引发股票融资大幅下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从贷款数据来看,除了总量不及预期之外,非金融企业贷款大幅下滑引人关注,1,503亿的数字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其中,中长期贷款仅1,429亿,为2009年以来次低。这都表明在10月市场动荡和信心不足的情形下,企业生产动力出现了明显下降。
在贷款数据和社融数据双双不及预期的影响下,广义货币增速(M2)也再度触及历史最低点(与6月数据并列),将当前融资环境偏紧的问题再度暴露出来。我在此前月度金融数据点评时曾多次提到,“宽信用”政策导向不明显,银行体系一方面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信贷投放较为谨慎,另一方面,受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限制,贷款能力也受限。虽然近期从决策层到金融管理部门都纷纷要求金融机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但“运动式”的政策指导可能会遗留很多问题。而且,目前的情形与流动性陷阱也有些相似,不光是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融资需求受市场信心影响,可能也受到了一些抑制。
☆南京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 杨浩:
10月金融数据大幅低于预期。M2同比下降至8%的低位。信贷总量数据尚可,同比小幅增长338亿。但从结构上看,居民短贷同比多增1,116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下滑713亿,主要是居民短贷的增长弥补了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下滑,反应实体经济需求依然疲软。
社融规模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同比减少多达4,716亿,除信贷小幅增长外,其它各项融资工具规模均在下滑,以表外融资下降为主,充分表明实体融资需求仍在急剧萎缩。其实,9月社融总量数据剔除地方债的影响已经在大幅下滑,10月数据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一趋势。
应该说,实体融资需求的萎缩形势目前非常严峻,宽货币尚未起到宽信用的效果,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增长。我们认为,一方面央行会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继续加码,为稳增长赢得时间、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决策层同时会加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上的措施,尽快恢复信用创造,除了对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定向扶持,还会尽快理顺机制加大基建投资补短板的速度和力度。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 陈郑:
数据看上去比较夸张,需求不好是肯定的。看细项的话,更多体现的是贷款端不好,7-8两个月冲量是比较明显的,本来需求端就在下行,所以是不可持续的。非标上变化倒不算特别大,最近几个月都比较稳定。
贷款不行反映出的问题更大,比较让人担忧,有效需求不足,企业中长贷下来很多。央行目前还是比较克制,没有硬性指标,还是以引导性政策为主。
这个数据出来对监管的刺激也会比较大,如果这样的数据持续两个月,信心可能都没了,肯定要出政策,降息或者其他政策出台都是有可能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到实体的中长期融资成本还是在上行的,所以降息必要性也是存在的,初期保守点可能会采取结构性降息,即只降贷款基准利率。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 唐跃:
10月数据显示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落,导致信贷和社融显著低于预期,10月份债券市场的配置力量增强也是印证。目前看,这个信用主动收缩的趋势还会持续。后面需要观察一下政策进一步动向,看看政策定力到底如何。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分析师 刘长江: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太低了,没有地方债了,(数据)立马原形毕露。估计制造业投资马上也要恶化。一般而言,当经济下滑时,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会减弱。当前,中美贸易战和国外资本市场波动更是加剧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正常反应就是缩减资本支出应对潜在风险。
前几个月,受益于社融统计口径的调整,社融同比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地方债发行接近尾声,社融压力再度加大。政府现在骑虎难下,只能说接下来后续政府应该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展望未来,月末G20中美领导人会晤非常重要,如果会谈能取得一致,形势会明显好转。现在主要是信心不足。企业家和居民都信心不足,政策再积极,大家还是选择观望。未来必须提振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心,从政府唱“独角戏”变成真正的“多家抬”,政府抬,企业抬,居民抬,这样经济才可能明显好转。政策再积极,也需要企业、居民配合。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但牛就是不喝水。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 杨业伟:
数据显示实体信用继续快速收缩。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低于我们与市场的预期。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收缩,显示实体融资依然疲弱。而居民中长期贷款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引导信用投放政策并未带来表内信贷的明显改善。表外融资继续剧烈收缩,实体信用快速趋紧。货币增速下降,经济活动趋弱。
10月信贷社融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急剧收缩,显示当前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到信用层面。信贷社融的明显收缩显著加大了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令本就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实体经济信用状况亟待改善。预计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力度会显著加大,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投放资金。而金融监管力度将减轻,以增加金融机构货币创造能力。因而,金融市场资金面有望持续改善,债券收益率将继续下降。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周浩:
感觉数据总体还是明显减速,尤其是社融增速又是快速的下滑。我觉得两边看吧,第一就是说经济本身的一个压力还是存在,第二个就是说银行还是比较谨慎,说明银行也没有完全按照监管层的要求,可能还是更加主动的去管理自己的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去承担风险。
未来一段时间来说政策上的空间也不大,也不能降息,最多降降准,但问题是银行没有风险的偏好,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存在疑问的。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会考虑更多的就是直接为实体经济部分提供信用支持的方式,来进行定向的政策放松,但是今年以内看来这个贷款是很难起来了。